?
徐振中正在阅卷了解案情 本报记者 欧云霄 提供
“我们每天至少要办一件案子,而群众可能一辈子才打一次官司,我们应以百分之两百的认真去审理每件案子。”9月13日,在渝北区政法系统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,来自区法院民三庭的法官徐振中为大家分享着自己的故事。
七年前,徐振中研究生毕业后考入区法院,从穿上制服的那一刻起,他便开始思考,如何成为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好法官。“天平之上,法律事实细思量;法槌之下,群众利益慎权衡。”这是他铭刻在心、付诸行动的职业准则。七年来,他不断学习、探索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每一次落槌都无愧于心。
维护公平,心系百姓
据徐振中介绍,区法院民三庭每年受理案件高达四五千件,每个法官每年平均要审理案件近300件,而且案件类型繁杂,集中了社会上的各种焦点问题,如房地产、劳动争议等。
面对“案多人少”的现状,徐振中有着自己的工作方法。在案子分下来时,他会花时间快速阅卷了解案情。对于权利义务关系非常清楚的,则立刻通知双方当事人到法院进行调解,不但节省庭前准备时间,还大大缩短案件处理周期;对于法律关系错误的,会立即引导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,以免耽误当事人的诉讼时间;面对证据多的案件,他会在庭前跟当事人进行沟通,让其尽量不举示与案件争议焦点无关的证据,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案件复杂度,也大大压缩了庭审时间。
对于案件的审判,徐振中不是一判了之,而是追求案结事了,胜败皆服。为此,在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中,他融入真心,注重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,把法律法规尽量用最通俗、直白的语言解释清楚,消除他们因不懂法而产生的抵触情绪。在法庭审理中,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的陈述,徐振中从不打断,总是专注听取,耐心引导,以对当事人的尊重换取他们的信任。
对准焦点,以调促和
“胜败皆明是当事人服判息诉的重要前提,调解是为当事人释法明理的重要途径。”几年的工作经历,让徐振中颇有体会:法官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时,靠的是法官和当事人之间平等、耐心的交流。只要把事实查清楚,道理摆明白,就容易得到当事人的理解。
去年10月,徐振中接到了这样一件案子:11名劳动者起诉某企业,要求支付经济补偿等费用共计200多万元,但是该企业举步维艰,已无赔偿能力。如果强制执行,该企业只能宣告破产,而一旦破产,该企业现有的1百多名职工将失去工作,这11名起诉的劳动者仍然拿不到赔偿。
那么,怎样才能协调好这里面的复杂关系呢?徐振中思来想去,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请到法院来,让他们平心静气地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。当听完大家的发言,徐振中一边劝说企业负责人,企业就算再困难,也要把员工利益放到第一位,就算发不出工资,也要给员工精神上的慰藉;一边又开导11名劳动者,企业和职工利益是一致的,过去企业效益好,大家工资高、福利也好,现在企业困难了,也要和企业共同面对困难,争取把企业“救活”。
经过一天的调解,晚上10点半,11名员工和企业负责人都在调解笔录上签了字,徐振中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
英国学者麦克莱曾说:“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。”在徐振中看来,天平两端,一边是法,一边是爱。
去年11月,徐振中接到一起案件:一家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将近一年,金额高达50万元,但这家企业负责人却玩起了“躲猫猫”。将近年底,员工们拿不到工资,也无法回老家过年。徐振中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
为了快速解决问题,徐振中在几天内打了上百个电话,终于联系上了企业负责人。为了搜集案件证据,徐振中又开着车往返区县跑了六七趟。回顾办案过程,淋大雨、爆了车胎、吃闭门羹,甚至差点出车祸……这些经历成了他难忘的记忆,在他看来,只要能帮到劳动者,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。
经过长达半个月走访调解,企业负责人终于答应在过年之前发放拖欠员工的工资,看着员工们得知好消息的笑脸,徐振中终于松了口气。那一刻他明白了,法官的责任不仅在于准确适用法律,更在于要积极、有效地去化解社会矛盾,真正做到“案结事了”。
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这句话看似简单,但要做好却非常不容易,这需要我们付出几十倍、甚至上百倍的努力。”在他看来,作为法官,如果能化解一个纠纷,社会上就少了一分戾气,多了一分和谐。案子不管大小,只要能凝聚点点滴滴的正能量,就是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