渝北网  >   文体
诗意校园 润泽心灵 ——暨华中学打造诗教特色校园文化

?

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,推进诗教工作

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欧云霄 提供

  在唐宋诗词谱就的音律里翩然起舞,在诗词接龙的游戏中品味经典余韵,在师生对诵的氛围中升华校园诗情……在暨华中学校园,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蕴含“诗意”的景象。

  近年来,暨华中学积极推进诗教工作,开展古典诗词进校园活动,营造“诗香校园”,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;创办“湖滨诗社”提高学生文化底蕴,让学生享受诗意的教育生活;以新课程和新教育理念为指导,设立诗词必修课,编撰古诗词校本教材,使学生在诗韵书香中成长。

  诗言志:勿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

  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……”在11月6日周一的升旗仪式上,暨华中学的全体学生迎着飘扬的国旗和初升的太阳,齐颂经典诗词,成为该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  打造诗词特色学校,是暨华中学近年来的一大着力点。暨华中学校长孙兴林告诉记者,学生的培养既要有世界眼光也要有中国智慧,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。为此,该校利用早读、升旗仪式、大课间等间隙,发起全校学生参与吟诵古诗词活动,以确保吟诵的常态化。同时,该校还将吟诵活动与学校艺术节、文化节等其他校园活动相结合,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,并采取班级内部个人选拔赛、年级擂台赛、全校小组赛、师生同台赛等形式进行。

  关注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。暨华中学除了以诗词为载体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习教育中,还通过校园环境的打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
  在暨华中学,记者看到了在校园竖立的《暨华赋》和经典诗文书法碑,建造的文化休闲廊桥庭苑,精心打造的励志园、德馨园,塑造的孔子、老子、孟子等中华文化名人塑像及世界科技大师塑像,供学生瞻仰和学习……课后闲暇之余,学生们静坐于兰亭之下、石板之上,齐诵国文经典,心情悠然放松,俨然一副“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”的局面。

  诗寓情:在润物细无声中成长

  “以前,我只是喜欢诗词,但自从加入这个大家庭后,我从最初只会读诗,到如今已会写诗,我感到很开心。”就读于暨华中学高中二年级的曾思维这样告诉记者,而他口中的“大家庭”便是“湖滨诗社”。

  “我们教诗,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得成为诗人,而是要培育他们的诗心,让每一个生命,迎着太阳,诗意绽放。”在孙兴林看来,一颗美好的诗心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和自然之美。为此,暨华中学专门成立了“湖滨诗社”,定期聘请市内诗词名家与古诗词教学专家到诗社做诗歌艺术辅导,在提升学生诗词赏析能力的同时,也让教师队伍诗文素养不断提高。以此为基础,教师们也不断开发出适合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的诗教课程,让学生热爱诗词,诵读诗词,创作诗词。

  诗文赏析课是“湖滨诗社”的特色。诗词名家的精彩讲解,让社员们走进了诗词字面之内的景色事物,同时领悟到诗词字面之外的意蕴。在丰富活动形式方面,诗社还从中学生必背的唐诗宋词中选取合适的内容,将古诗与练笔相结合,以诗促写。同时,带领社员们研究古诗词的文学常识、诗人的生平、写作风格、背景、创作故事等,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,并创设富有古诗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,开展古诗文学习积累的主题系列活动,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。

  诗歌源于生活。为此,“湖滨诗社”还组织诗社成员们走出校园,开展参观、访问、调查、采风等社会实践活动,通过亲近自然,感受生活,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创作出更多诗词作品,提升文化素养。

  诗厚德:与古人对话启迪人生

  “诗歌是我的老师、朋友,更是领路人。”该校高中二年级学生游攀瑶认为,自己在诗歌中可以与千年以前的古人对话,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。“我在面对压力,感到迷茫时,总能在诗词中找到答案。”

  除了学生,诗教活动的普及,也让语文老师感到高兴。该校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表示,诗歌在语文课中,属于一种最精致、纯粹、优美的文体,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。在他看来,读诗歌,寻思路,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;诵诗歌,入妙境,可以激发想象能力;说妙句,品妙词,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;析内容,感情怀,可以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……

  今年10月,暨华中学被评为重庆市诗教先进单位,孙兴林在授牌仪式上表示:“暨华中学将继续在诗教工作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,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,继承、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。”

  此外,为筑牢文化根基,该校设立初高中古诗词阅读必修课与诗词名家作品选修课,组织语文教研组教师编撰古典诗词校本教材《精选古诗词诵读》、《渝北诗林》等,真正让古诗词进课堂,将古诗词的教学活动贯彻落实在教案上、课堂中。与此同时,该校还不断强化诗教课堂示范引领作用,除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赏析、教学生朗诵与记忆方法、让学生参加古诗词模仿创作外,还组织语文教研组进行“诗教”专题研讨,思考如何将平仄、声韵等基本常识传授给学生,如何从名家诗词中学习创作技巧等。

编辑:官粳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