渝北网  >   生活
说说心理健康那些事儿

?

现场互动

  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基石在家庭。那么,家长在促进孩子心理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呢?对此,记者采访了心理专家郑勇利。

  作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、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专家,郑勇利说,从事心理辅导的这些年,最大的感受是:心理健康必需要从娃娃抓起。相比学校,家长的教育更为重要。以八岁为界线,要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的不同特点,进行正面引导。

  小学一年级开始,孩子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性带来的困惑,以及注意力分散的问题。如果能在八岁前得到简单训练,将会为后期学习带来积极影响。小学三年级以后,行为习惯差异带来的变化初显,孩子的成绩出现分水岭。

 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家长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。家长的自我学习十分重要,要学会关注孩子的习惯和注意力。低年级的孩子,要允许他表达情绪和感受。高年级孩子,家长需要帮助其建立自信。具体来说,家长可以从这三方面来努力:

  首先,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和感受喜怒哀乐是人正常的情绪表现。孩子和大人一样有情绪和感受,需要表达出来。孩子失望的时候会哭,做错事情的时候会害怕被惩罚,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会恐惧被父母骂等,家长要允许孩子有这些情绪,引导孩子自然地表达出来。

  在家庭教育中,家长需要提供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环境、一个稳定的关系,以及面对孩子时稳定的情绪。家庭环境的变化、父母情绪的波动以及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应对方式,都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。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,我们需要理解孩子并认真倾听。而不是着急地讲大道理。

  孩子有了合理表达情绪的基础,就很容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,而家长需要配合的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些安全的社交环境。同时,也要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,向孩子强调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。

  其次,培养孩子社交和理解能力。5岁以前的儿童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“理解情感”,并鼓励他们表达情感,逐步发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。理解他人是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。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社交和理解能力,告诉孩子在社交中,理解是相互的。与人交谈时,一定要留意别人的感觉。

  家庭的聚会或者旅行都是不错的选择,带领孩子离开家庭的舒适区,在大自然中撒撒野,孩子的心胸敞开。这时,孩子就会主动与他人接近,尝试与他人建立关系,并表达真实的情感。

  另外,购物也可以用来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。孩子在购物时候,会学习到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,如何向他人求助,如何在选择商品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作出自己的判断。

  在购物的场景中,还会遇到熟悉的小伙伴,孩子会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,如何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通过沟通达到妥协或者双赢。一个小小的购物行为,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社交活动中的积极体验,也比较容易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。

  再次,重视孩子的应变能力。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一个问题多途径解决的思维方式,让他懂得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的道理,也要让孩子掌握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。

 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,孩子作为“重点保护对象”,生活大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。过分溺爱,容易导致孩子经受不住打击和磨练,变成“玻璃心”。

  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事件,使他能够在经验教训中学会成长。遇到问题先保持冷静头脑,制定初步计划,思考一些事情变化的可能性,自己有心理准备的同时也多思考相应的后备方案,培养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。

  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,就大胆地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,即便会经受或大或小的挫折。但在这些实践中“吃一堑,长一智”,孩子自然会逐渐变得机智、灵活,同时逐步提高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编辑:官粳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