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重庆市光电信息研究院工作人员运用新技术培植蔬菜 本报记者 张泽美 提供
11月22日,在重庆市光电信息研究院,副院长袁理领着记者来到办公区域内竖立的一根灯杆旁。
仅从外形上看,记者发现这根灯杆和普通路灯杆没有什么不同。“别看这根灯杆‘长’得像普通路灯杆,实际上它可是集众多功能于一身的智能灯杆。”袁理说,这是重庆光电信息研究院打造的“智慧照明项目”的主体部分,它可以根据天气和人流量控制开灯时间和亮度,并为行人提供连接无线网络的入口等服务。
这只是我区研发创新产品的一个缩影。目前,我区发明专利累计达到1928件,其中,规上企业开发创新产品项目为1352个,被纳入市级技术创新指导性项目推荐目录150个,创新产品可实现销售收入1009.24亿元。
在渝北创新的沃土里,一条条扶持政策,一项项保障措施,一场场创业培训,一股股“双创”的热情……呈现出大众创新、万众创业的良好氛围。
政策全力保障创新创业环境好
“我们公司到渝北来创业,看重渝北的环境好,创业的政策好!”2016年5月,落户我区专注于科技型创业团队孵化和投资的plug and play公司负责人说,有了相关政策的扶持,就能安心地搞创新发展工作,没有后顾之忧。
近年来,我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优化创新创业环境,出台了“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的若干政策”(“创新52条”)等一系列政策,大力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和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,并修订完善了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办法。同时,还加大与市科技金融集团的合作,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科技“种子、天使、风险”三大投资基金,激发创新创业潜能,更好地推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工作。
区科委负责人表示,除了有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外,我区还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,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,并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优势和示范创建。
创新引领未来,创业成就梦想。“我区还聚焦全区重点发展产业,实施了临空海外英才、临空创新人才计划,吸引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。”区科委负责人表示,目前,我区拥有国家“千人计划”青年人才、国家“863”、“973”重大科研项目等高层次人才67人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数为10506人。
平台多人才强“草根梦”照进现实
“如果没有plug and play创客空间的帮助,也许我的创业梦就要止步于萌芽阶段。”我区小艾科技负责人告诉记者,他凭借着芯迈鞋子技术入住plug and play的创客空间,和一群像他一样有着创业梦想的“草根们”,感觉着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。
让“草根”创业者们实现创业梦,不只发生在小艾科技一家公司。如今,随着渝北多个创新平台的推进,城区的科技创新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
“我区加快仙桃数据谷、创新经济走廊、空港工业园等重点战略平台建设,加快形成创新产业集群。”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我区还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厂房、商业楼宇,按照“线上有平台、线下有载体、培训有体系、投资有渠道”的“四有”标准,建成示范性众创空间17家,其中国家级4家、市级8家、市十大品牌众创空间1家,入驻创新创业543家、团队219个,累计入驻创客人数为7687人,成功孵化培育科技企业在科创板挂牌8家。
产学研合作 转化科技成果
“我们经过6年研究的汽车起动电源,今年10月份在万州区的一个工厂投产。”重庆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目前,该产品已经收到了近3000万多元的订单,产品非常畅销。
除汽车起动电源新产品外,该研究院研发的磁悬管道,未来将用于城市物流。目前,该产品的样品技术已经通过了相关部门的检验,预计2018年就会与用户见面。
此外,我区企业深渝北斗实施的“安卓系统车载导航娱乐平台”项目,实现了北斗卫星主导的主动安全预警功能,为无人驾驶提供了有效果的技术储备;而天圣制药实施的“儿童用中药新药”项目,克服了传统中药制剂化学成分不能优化的技术局限。
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这些项目,真是做到了产、学、研的成果转化,达到了从科研报告到成果转化,成为了我区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工程,也为全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目前,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28件(全市第三),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.03件(全市6.42件);2016年,规上企业开发新产品项目1352个,被纳入市级技术创新指导性项目推荐目录150个,新产品共计实现销售收入1009.24亿元(占全市的20.1%)。
政策全保障,创新创业环境好;平台多人才强,“草根”创业者实现创业梦;在渝北,产学研不断转化为科技新产品,创新发展蔚然成风,正在不断“创见”未来,缔造美好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