渝北网  >   时政

党员热心服务 社区充满和谐 ——记龙山街道余松路社区特色党建工作

?

  余松路社区党员志愿者在心愿墙前认领“心愿” 本报记者 王彦雪 摄

  什么是“家”,这个定义有很多,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,社区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“大家庭”之一。只是这个家庭中,成员要更为复杂,身份各异的社区居民,发展参差不齐的企业,如何通过为他们服务,进而带动社区向上发展,促进社区和谐?龙山街道余松路社区给出的答案是: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作用,使其成为企业、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桥梁,让社区对“症”服务,使他们在余松路社区工作、生活得更加愉快。

  群众的心愿,就是党员的任务

  走进余松路社区办公区,正对大门的就是社区打造的主题文化墙,墙上“爱润家国,和兴余松”几个字十分醒目,在文化墙的正中,一块心形贴纸的区域里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愿望。

  “这就是我们社区的心愿墙,这也是我们社区推行‘群众点菜、党员配餐’的重要载体,这些心愿有的来自社区干部、网格员的走访收集,有的则是前来办事的居民直接写下,当这些心愿上墙后,我们社区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认领‘心愿’,进而为居民提供更精准的服务。”余松路社区党委书记向奕文告诉记者。

  去年7月,余松路社区居民张兰来到社区,为老父亲办理老年证,恰好就看见心愿墙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她写下了“工作在外,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,希望有人能到家中陪父母聊聊天,让老人不那么寂寞”的心愿。

  张兰的心愿贴出去不到一个星期,就被与她同住一栋楼的党员志愿者王昭玉认领了。“我本来也是退休在家,女儿经常不在身边,也觉得无聊,这下正好找到伴儿聊天,一举两得。”说起自己“认领”这个心愿的初衷,王昭玉这样说道。在“心愿”的搭桥下,她平时上下楼都会顺便串个门,现在两家人的关系好得就像亲人一样。

  据介绍,截至去年底,余松路社区已经帮助百余名群众完成小心愿,逐步让“有困难找党员志愿者、有时间做党员志愿者”成为余松路社区的一种好风气、好习惯,加强了党员和群众之间的互动联系。

  服务社区居民,党员尽心尽力

  记者在余松路社区的主题文化墙上看到,辖区党员志愿者中佼佼者的照片被一一展示其中,成为居民学习的榜样。

  在众多党员志愿者中,一位名叫廖才齐的老党员引起了记者注意。据了解,廖才齐不仅是党员志愿者,也是辖区的网格管理员,负责的区域正是她所居住的渝安龙都小区的几栋楼。据向奕文介绍,由于余松路社区是龙山街道辖区新兴的社区,所以建成投用超过10年的渝安龙都小区在这里算得上是老旧小区了,一般像这样的老旧小区,管理不是太严格,居住在此的居民经常会在楼栋里看见各类“牛皮癣”小广告。

  但在廖才齐所负责的楼栋里,居民们却看不到一张“牛皮癣”。因为无论廖才齐是否当值,她都会拿着铲刀在楼道里铲除“牛皮癣”。“有人觉得铲牛皮癣是件小事,但廖才齐却因为铲牛皮癣出了名,不仅是因为她为楼栋居民创造了一个干净的环境,而是她为了铲除牛皮癣,甚至还用上了女儿的高级香水。这种不辞辛苦为居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”向奕文告诉记者。

  亮出党员身份,服务更加多元

  在向奕文看来,党员是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,但平时大多数党员也有各自的工作生活,如何才能让他们及时回应群众需求,发挥应有作用呢?向奕文和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大量走访,最终决定在亮明党员身份、拓宽党员服务渠道以及建立考核机制三个方面作文章。

  走在余松路社区范围内,细心的居民可能已经发现,从去年开始,一些小区居民家门口、个体经商户店门口都挂上了一块牌子,只是依据各自身份不同写着“党员干部”“党员家庭户”“党员经营户”。“这就是我们社区在推行党员亮身份上作出的探索,我们要求辖区内凡是家庭中有党员的,个体工商户负责人是党员的均要在自家或者店面进门处亮明身份,让群众随时可以找到党员,寻求帮助。”向奕文告诉记者,“不仅如此,我们也通过这种方式,强化辖区党员的身份意识、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,调动党员的积极性,一年下来,收到了不错的回馈。”

  亮身份只是发挥党员作用的第一步,拓宽党员服务群众的方式也是余松路社区一直思考的问题。考虑到微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日常交流的主要通讯工具之一,余松路社区在每个社区网格建立“党员掌上工作室”微信群,同时还在微信群里组建了“6 X”服务团队,推动党员服务向纵深发展。

  “在微信群中,‘6’指的是社区书记、支部书记、党小组长、网格长、物业负责人、业委会负责人,‘X’就是我们的党员志愿者,只要辖区居民有困难,指尖@一下,我们就能很快知晓,并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问题。”向奕文告诉记者。

  为了让党员切实发挥作用,余松路社区还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机制,从去年3月开始,在社区推行党员双向积分管理制度,把年度积分作为评先评优、培养使用以及日常管理的重要依据,通过两化考核,引导党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。

编辑:官粳人